各位老铁们,大家好,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郑和下西洋的资料,以及郑和回来为什么疯了的相关问题知识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,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,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,谢谢大家了哈,下面我们开始吧!
本文目录
郑和七下西洋的资料
郑和下西洋【简介】1405年7月11日(明永乐三年)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、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,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,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、东非的友好关系。
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,一直到1433年(明宣德8年),他一共远航了有八次之多。最后一次,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,在船上因病过逝。民间故事《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》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。郑和曾到达过爪哇、苏门答腊、苏禄、彭亨、真腊、古里、暹罗、阿丹、天方、左法尔、忽鲁谟斯、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,最远曾达非洲东岸,红海、麦加,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。
郑和七下西洋,能详细介绍下吗
中国古代的航海史上,最有名的航海家应该就是郑和了。600多年前,郑和率领巨大的船队开启了一场规模浩大的海上之旅。28年间,他先后七次下西洋,跨越半个地球,最远曾到达东非,在那个恢弘的时代,上演了一段轰轰烈烈的海上传奇。
郑和,作为船队的统帅、首席外交官,他是险途的征服者,也是传奇的缔造者。
被钦定的不二人选
郑和原名马和,出生于云南的一个穆斯林家庭,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。因为他的父亲曾经远渡重洋到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朝觐,所以拥有了“哈只”的称号,被尊称为马哈只。父辈能够有这样的机会,也从侧面说明了郑和出身的不凡。
然而造化弄人。在他10多岁时,命运发生了一次巨大的转折。洪武十三年(1380),明将傅友德、蓝玉奉命进攻云南的元军。战乱中,少年马和成为俘虏,被带回南京,受了宫刑,成为内监。
不幸中的万幸,马和被派在燕王府当差,因为聪明伶俐且有学养,得到了朱棣的认可。朱棣为他提供了继续学习的机会,马和也十分用功,很快就在燕王府中崭露头角。
在“靖难之役”中,马和跟随在朱棣左右征战,在郑村坝之战中献出妙计,使得战局逆转,立下功勋。自此,朱棣更是将他视为心腹。朱棣登基后,马和被任命为四品内官监太监,又赐其姓“郑”,马和自此更名“郑和”。
永乐三年(1405),朱棣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:命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(以印度洋为主的南亚和西亚地区)。这可是一项国家级的大项目,为什么朱棣愿意让郑和来主导呢?
能下西洋的人,代表的是新帝和明廷的颜面,必须得拿得出手。所以,形象、智慧、能力、忠诚都缺一不可。史料中这样描述郑和:身长九尺,腰大十围,四岳峻而鼻小,眉目分明,耳白过面,齿如编贝,行如虎步,声音洪亮。从形象看,郑和完全可以担当门面;史料还记载他“有智略,知兵习战”,曾经的实战也证明了他的军事能力经得住考验;再者,朱棣看着他长大,对他的忠诚也非常放心。因此,当朱棣决定下西洋开始,郑和应该就是不二人选。他也问过大臣郑和可否担当大任,一位大臣不假思索地给予了肯定:“三保姿貌才智,内侍中无与比者。”
郑和率领船队出发了,前方是一望无垠的汪洋大海。此行注定会波澜壮阔,同时也会惊险万分。郑和能否顺利完成任务呢?
管理庞大的队伍
初次下西洋时,郑和只有35岁,但已经是大明船队的总指挥,手下有上百艘巨船听从调度,还有2万多人听候差遣。而且船队一走至少一两年的时间。这个体量的航行,即使对于富有经验的老船长来说,都是个巨大的考验。
郑和面临着诸多难题:如船只的协调、人员的协作、消息的传递等等。然而,郑和这个“新手”船长却将这个庞大的团队管理得井然有序。不过,航海不同于其他项目,团队井然有序的前提是船员的身心健康。
在郑和的船上,为了保持船员的心理健康,他会命人宣讲出海使命,鼓舞士气;还会带领船员祭奠海神,消除恐惧;据说船上还有各种活动,以丰富船员生活。为了保持船员身体健康,他带上了一支医疗队,利用中医药防治疾病,并且及时在靠岸时补充新鲜食材。据说,船员在船上还能自己种植蔬菜。
正是因为这样细致入微的管理,郑和庞大的船队才得以井然有序,昼夜星驰。
处理不安定的因素
郑和率领的船队要面临的敌人不光是自然界的狂风巨浪,还有海路上的种种“险境”:海盗的抢劫、沿途国家的不友好、国家之间的武力纠纷等等。
而郑和将这些艰难险阻一一化解。
郑和舰队携带着丰富的物品,虽然有军队护体,但是仍有不少人紧盯着这块“肥肉”。面对海盗陈祖义,郑和先派使者前去和他谈判,但陈祖义十分狡诈,明面上说要投降,暗地里却谋划着要劫船。郑和看他如此,也不再手下留情,率军大败其众,一举将他擒获。
另有一次,郑和的船队又被锡兰山国王盯上了。为了得到财物,锡兰山国王把国内大部分兵马都派去抢劫船队。郑和料定此时锡兰山国中空虚。所以他率领二千余人,出不意攻破其城,俘虏了锡兰山国王。前去打劫郑和船队的军队想要回救,也遭遇大败。
不过不到万不得已郑和是不会秀拳头的。更多的时候,郑和会依靠外交智慧化解争端。
第一次下西洋时,郑和就赶上了爪哇国的内战,交战双方是东王和西王。登陆前,郑和并无防备。所以,其船队中的170人被西王误认为是东王的军队,不幸被杀。以郑和的兵力,显然可以让西王为自己的“失误”买单。但是,在他的斡旋下,西王提出赔偿黄金万两向明朝赔罪,一触即发的外交冲突得以和平解决。在历次的航行途中,遇到两国产生争端时,郑和会积极从中斡旋,既维护了一方的稳定,也赢得了人心。
郑和出发前,朱棣曾下诏:“不可欺寡,不可凌弱。庶几共享太平之福。”郑和的表现可以说不负重托。
促进海内外的交流
郑和下西洋,一路上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,每到一地,即宣谕皇帝诏书,向各国国王颁赐银印、冠服、礼品等。当地人看到郑和的宝船、丰富的货物,对明朝的盛世景象心驰神往。
所以,当郑和对他们发出邀请时,很多国家都欣然派出使者前往中国,甚至还有不少国王亲自带队前往。据统计,在永乐年间,君王使节来到中国的有300多队。在郑和到访非洲后,一些国家也不远万里,多次派遣使团访问中国。
比使团往来更频繁的是贸易。郑和为沿途国家带去了瓷器、丝绸、茶叶等中国特产。当地人也把土特产进贡给中国的皇帝。这些在他们眼中司空见惯的物品,在中国大受欢迎。比如,当时中国产量很少的香料。再比如,传说中的瑞兽“麒麟”。永乐十二年(1414),榜葛剌国(今孟加拉)使臣向朱棣进献了一只“麒麟”。在这之前,麒麟只活在中国人的想象里,而这次终于看到了“麒麟”本尊(事实上是长颈鹿)。“麒麟”的到来在明朝引起了轰动,朱棣还命人专为它写诗作画。
除此之外,中华的文化书籍、农业技术等也随着郑和传播到了他的所到之处。
传承伟大的航海精神
因为有朱棣的大力支持,在永乐年间,郑和先后完成了6次下西洋的任务。朱棣死后,郑和的航海事业也戛然而止。新帝仁宗即位后,郑和率领出海部队守备南京,一守就是6年。直到宣德五年(1430),宣宗下令让郑和率领船队再次下西洋,此时他已经六十岁了。
中断的航海使命重新开启,可以想见郑和“失而复得”的心情。因此,对于这次出行,他准备得格外仔细。然而,他却没能像前几次一样“凯旋”。
因为相关资料缺失,这位航海家的归宿目前还是“未解之谜”。有人说,他病死于南京。也有人说,最后一次下西洋耗尽了他最后的气力,在宣德八年(1433),郑和逝世于印度西海岸的古里。
古代史上,在郑和之后,再没有一个人能撑起这样一场声势浩大的航行了。而在他曾经航行过的轨迹上,还流传着他的传说、事迹,还有像三宝寺、三宝井、三宝山这样的遗址。他的影响也延续至今:郑和下西洋的起航日7月11日,被定为“中国航海日”,以此纪念他为中国航海史作出的伟大贡献。
梁启超曾经这样盛赞航海家郑和:“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,能与并肩者,何其寡也”。
郑和下西洋是怎么回事西洋指的是哪些地方
郑和是明代永乐、洪熙、宣德三朝的太监,本姓马,是云南昆州(昆阳)人。
郑和从永乐三年(1405年)至宣德八年(1433年)的二十九年间,率领大规模武装贸易舰队七次出使西洋。在这七次航行中,访问过亚非三十七国,到过六十多个地方。最南到达爪哇,最北到达波斯湾和红海沿岸的默伽,最西到达非洲东岸的木骨都束(索马里首都摩迦迪沙)和麻林地。他于1433年的最后一次航行,比哥伦布发现新航路早六十年,比达.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海岸早六十六年。可见,郑和不仅是我国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,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先导者。
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,记得收藏关注本站。